发布时间: 2024-01-25 17:55:58 来源:新闻中心
本报呼和浩特8月18日电(记者李玉波)家住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的王小晓看着学校的登记表“家庭出身”一栏发起愁来,请教老师,老师说家长干什么就填什么,可是王小晓的家长没固定工作,他不知道该怎么填写?
采访中记者通过调查了解到,一些家长认为,表格中“家庭出身”一栏无关痛痒,随便填一下便应付了事。但是也有一些家长因为其“家庭出身”不好而曾经遭受的坎坷和磨难令他们至今心有余悸,尽管现阶段社会氛围对“家庭出身”不怎么看重,但是他们仍然担心“家庭出身”对孩子的上学和就业产生负面影响。
面对“家庭出身”带来的尴尬,呼市玉泉区石东路法律服务所主任刘小莉认为,所谓的“家庭出身”在个人资料里的存在绝对没必要。她说:“我国现行的法律并没有规定不同出身的公民有不同的权利和义务,《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规定了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平等的。法官在判案时也不会因为‘家庭出身’而作出不同的判决。”
许多家长表示,“家庭出身”是时代的产物,社会发展到现在,再把爷爷辈的“家庭出身”代代相传下去,既没有必要,也无实际意义。
凡本网标注明确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全部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有关规定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是传递更加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