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
新闻中心

2024年新型储能行业发展现状、竞争格局及未来发展的新趋势与前景分析

发布时间: 2025-03-13 06:27:51 来源:新闻中心

  福建用户提问:5G牌照发放,产业加快布局,通信设施企业的投资机会在哪里?

  四川用户提问:行业集中度逐步的提升,云计算企业如何准确把握行业投资机会?

  河南用户提问:节能环保资金缺乏,企业承担接受的能力有限,电力企业如何突破瓶颈?

  新型储能行业是指除抽水蓄能以外,以输出电力为主要形式的储能技术,是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支撑技术。近年来,随着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并网和分布式能源的大规模推广,新型储能行业呈现出加快速度进行发展的态势。其产业链上游最重要的包含储能电池、储能变流器、电池管理系

  新型储能行业是指除抽水蓄能以外,以输出电力为主要形式的储能技术,是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支撑技术。近年来,随着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并网和分布式能源的大规模推广,新型储能行业呈现出加快速度进行发展的态势。其产业链上游最重要的包含储能电池、储能变流器、电池管理系统等原材料以及核心设备供应;中游为储能系统的集成,包括电化学储能、压缩空气储能、飞轮储能等多种技术路线;下游为储能系统的应用,涵盖发电侧、电网侧和用户侧等多个领域。主要企业有宁德时代、比亚迪、亿纬锂能等,在技术创新与持续降本推动下,电化学储能市场保持加快速度进行发展,应用规模持续扩大。总的来看,新型储能行业产业链覆盖范围广,参与方众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近年来,新型储能行业市场规模持续扩大,成为全世界能源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4-2028年新型储能行业深度分析及投资战略咨询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底,中国新型储能累计装机规模首次突破10GW,达到13.1GW/27.1GWh,功率规模年增长率达128%,能量规模年增长率达141%。到2024年9月底,中国已建成新型储能装机总规模超过5800万千瓦,成为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数字较2023年底有了显著增长,显示出新型储能行业的强劲发展势头。

  当前我国新型储能技术路线仍以锂离子电池储能为主,占比超过95%。然而,随技术的慢慢的提升和成本的降低,其他新型储能技术如压缩空气储能、飞轮储能、重力储能、液态空气储能等也在加快工程化应用步伐。这些新技术的涌现为新型储能行业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可能性,推动了行业的创新发展。

  例如,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近期发布了纯电续航400公里以上且兼具4C超充能力的增混电池——骁遥超级增混电池。该电池通过续航、补能、安全和耐低温等技术创新,一方面解决了传统增混车型因纯电续航短而带来的频繁充电问题,另一方面凭借“充电10分钟,补能超280公里”的超充表现,解决了增混车主的补能焦虑。

  国家政策对新型储能行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都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旨在推动储能技术的应用和发展。例如,工信部公开征求的《新型储能制造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行动方案(征求意见稿)》就提出了着力扩大有效需求、推动实现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高效联动发展等目标。

  在政策机制和市场驱动下,我国已经逐步建成了品类齐全、配套完整的新型储能产业体系。到2030年,新型储能累计装机有望达到220GW,行业总产值将超过3万亿元。

  新型储能的应用场景持续拓展,从电源侧、电网侧到用户侧都有广泛的应用需求。在电源侧,新型储能可当作风电、光伏等可再次生产的能源的配套储能设施,提高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在电网侧,新型储能能够适用于削峰填谷、调频调峰等场景,提高电网的运行效率和安全性;在用户侧,新型储能能够适用于家庭储能、电动汽车充电站等领域,使用户得到满足的个性化需求。

  新型储能市场之间的竞争格局正在慢慢地形成。一些规模较大、技术实力较强的企业在市场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如宁德时代等。这一些企业凭借自身的技术优势和市场占有率,不断推动新型储能行业的创新发展。

  根据2023年中国储能行业企业排名来看,宁德时代已成为中国储能行业的领头羊,业务营收达到449.8亿元。其余TOP5分别为比亚迪、阳光电源、亿纬锂能、派能科技,业务营收分别为126亿元、101.3亿元、94.5亿元、59.3亿元、53.7亿元。

  中国储能行业企业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例如广东有亿纬锂能、古瑞瓦特、鹏辉能源等企业,福建有宁德时代与科华数能。根据公司的注册资本划分,可分为3个竞争梯队:

  注册资本大于20亿元的企业有上海电气、亿纬锂能、宁德时代、中天科技、南网储能等;

  注册资本在10-20亿元之间的企业有欣旺达、国轩高科、孚能科技、协鑫能科、阳光电源等;

  注册资本在10亿元以下的企业有南都电源、智光电气、盛弘股份、鹏辉能源、华自科技等。

  派能科技是专注储能领域的上市公司,其储能业务占比超过90%;而宁德时代、亿纬锂能等锂电池领域全球化布局较早,储能产品已成功打入多个国家和地区市场。

  从储能锂电池的市场集中度来看,2022年,中国储能锂电池CR3已达到34%,CR5已达到42%,CR10超过50%。总的来看,中国储能锂电池市场集中度一般。

  技术创新是推动新型储能行业发展的核心动力。未来,随着电化学储能技术的慢慢的提升,锂电池、钠离子电池、固态电池等储能技术将在单位体积内的包含的能量、循环寿命、安全性能等方面得到非常明显提升。特别是固态电池技术,有望为储能产业带来颠覆性变革。

  此外,混合储能技术将得到普遍关注。如锂离子电池与铅酸电池、锂电池与超级电容等组合,可提高系统性能,减少相关成本。新型储能技术如液流电池、重力储能、氢储能等也将为储能产业提供更多选择。

  随着储能产业的加快速度进行发展,产业链布局将更完善,从上游原材料、电芯制造,到下游系统集成、运营维护,形成完整的产业链生态。预计到2029年,全球储能电池产能将达到1000GWh以上。

  材料是储能产业乃至整个新能源产业最关键的上游产业。随着储能行业的发展,相关材料的研发也在不断推进。例如,俊杰材料公司的蜂窝陶瓷、陶瓷坩埚和高纯氧化铝等储能材料,是打造“零碳工厂”的强兵利器和新能源正负极材料生产的“必需品”。

  在全球能源互联网的背景下,储能产业国际合作将不断加深,推动技术交流、产业融合和市场之间的竞争。各国政府将继续加大对储能产业的政策支持,包括补贴、税收优惠、融资支持等,以推动储能产业发展。

  例如,宁德市在储能赛道上抢先开跑、持续领跑。目前,宁德在储能电池全球市场占有率超40%,全市清洁能源装机容量近1000万千瓦,2030年将突破2000万千瓦,有望成为中国东南沿海重要的清洁能源基地。

  储能参与电力市场的规则将逐步完善,储能价值得到充分体现。储能调峰、调频、备用等市场空间将逐步扩大。为保障储能产品质量和安全性,各国将加强储能标准体系建设,推动储能技术规范化和标准化。

  电力系统储能应用:储能将在电力系统中发挥逐渐重要的作用,包括调峰、调频、备用、黑启动等功能,提高电力系统运行效率和稳定性。

  分布式储能应用:随着分布式能源的发展,储能将在家庭、工商业、微网等场景得到普遍应用,实现电力自发自用、峰谷电价套利等。

  新能源+储能应用: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发电与储能的结合,将有效缓解新能源波动性和间歇性问题,提高新能源发电的利用效率。

  移动储能应用:移动储能将在应急电源、充电桩、移动通信等领域得到普遍应用,满足多样化能源需求。

  欲了解新型储能行业深度分析,请点这里就可以看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4-2028年新型储能行业深度分析及投资战略咨询报告》。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中研网只提供资料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如对有关信息或问题有深入需求的客户,欢迎联系咨询专项研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