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25-02-27 07:01:55 来源:新闻中心
近日,工业与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八部门联合印发《新型储能制造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旨在推动新型储能制造业的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助力实现“双碳”目标。《行动方案》提出到2027年,我国新型储能制造业全链条国际竞争优势凸显,优势企业梯队进一步壮大,产业创新力和综合竞争力明显提升,实现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作为能源转型的重要支撑,新型储能技术的进步和产业的壮大,将在更多领域得到应用,不仅关乎能源安全,更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备极其重大意义。
新型储能指除抽水蓄能外,以输出电力为主要形式,并对外提供服务的储能技术。新型储能制造业是为新型储能提供能量存储、信息处理、安全控制等产品的制造业的总称。其以新型电池等蓄能产品和各类新型储能技术为主要领域,也包括电力电子器件、热管理和能量控制管理系统等的生产制造。近年来,我国新型储能制造业加快速度进行发展并取得积极进展,市场规模持续扩大,产业链体系加速完备,关键核心技术取得突破,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培育成效显现,全球化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当前,全球新型储能制造业的竞争格局日趋激烈。美国、欧洲在新型储能技术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并积极推动储能项目的落地和应用。我国在新型储能领域也取得了重要突破,特别是在锂离子电池、钠离子电池等领域具有领头羊。然而,我国新型储能制造业整体还处于发展初期,要进一步加强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提升国际竞争力。
中关村物联网产业联盟副秘书长袁帅在接受本报记者正常采访时表示:“当前,我国新型储能制造业面临的主要挑战包括技术局限性、经济成本高、安全风险隐患、标准不完善以及市场价值未充分表达等。”他进一步解释,如在技术方面,各类新型储能技术在配置灵活性、服役寿命、单位体积内的包含的能量等方面存在短板;又如,在经济方面,新型储能成本比较高,制约了其规模化发展。
事实上,一直以来,我国对新型储能技术格外的重视。2024年3月,国家能源局印发《2024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提出加强新型储能试点示范跟踪评价,推动新型储能技术产业进步。随后,地方政府也紧跟政策,密集推出相关方案,《北京市碳达峰实施方案》提出要推动新型储能技术的研发和应用。辽宁、上海、重庆等地也先后发布相关方案,提出推动新型储能的发展。
“新型储能制造业的高水平质量的发展,不仅关乎能源安全,更关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业内专家这样认为,“随着政策的落地和技术的进步,新型储能将成为推动能源转型、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力量。”
“《行动方案》与‘双碳’目标紧密相连。”袁帅表示,新型储能是建设新型电力系统、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装备基础和关键支撑技术。
“新型储能系统能够平衡可再次生产的能源的间歇性和不稳定性,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业内专家告诉本报记者,新型储能系统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发展,随着储能技术的进步和成本的降低,可再次生产的能源的规模化应用成为可能,这将逐步推动能源结构的低碳化。
同时,上述专家觉得,新型储能系统在支撑新型电力系统构建方面也发挥着及其重要的作用。“新型储能可当作微电网的核心部分,灵活调节电力供需,降低电力损失,提升整体能源系统的效率。”
据了解,为逐步推动新型储能制造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行动方案》提出了六大专项行动。一是新型储能技术创新行动:鼓励发展多元化新型储能本体技术,支持突破高效集成和智慧调控技术,重点攻关全生命周期多维度安全技术。二是产业协同发展推进行动:科学谋划产业布局,引导优化供需关系,加强资源保障利用,培育产业优质企业。三是产业转型升级发展行动:提高安全生产能力,坚持绿色低碳发展、提升智能制造水平。四是示范应用场景拓展行动:鼓励新型储能以独立储能主体参与电力市场,加快推进构网型储能应用,提升新型储能对电力系统稳定运行支持能力。五是产业生态体系完善行动:加快建立新型储能电池安全风险评估体系,分级分类制定储能电池标准,加大安全类强制性国家标准实施力度。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运用,强化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六是贸易投资合作提升行动:探索将新型储能领域国际合作纳入共建“一带一路”“金砖国家”等合作机制框架,支持有关企业有序开展国际化布局,吸引外资金融机构来华投资。
《行动方案》提出,到2027年,我国新型储能制造业创新力和综合竞争力明显提升,实现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产业体系加速完善,培育生态主导型企业3~5家,产业主体集中、区域聚集格局基本形成。
“《行动方案》对新型储能制造企业将带来直接影响。”袁帅告诉本报记者,“一方面,政策将带领企业加大技术创新和研发投入,提升产品性能和质量;另一方面,通过完善市场机制和政策支持,将促进企业扩大市场规模和提高盈利能力。”对此,他认为,企业应积极应对政策变化,加强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提升自身竞争力。同时,企业还应关注市场需求和政策导向,调整产品结构和服务模式,以适应新型储能制造业的发展趋势。
随着《行动方案》的实施,新型储能制造业将迎来黄金发展期,专家预测,未来3~5年内,新型储能技术将取得重大突破,市场规模将持续扩大,行业集中度将进一步提升。
产业观察家洪仕宾在接受本报记者正常采访时表示,随技术的慢慢的提升和成本的降低,新型储能技术将在更多领域得到应用,如电网调峰、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并网、电动汽车充电等领域。行业也将呈现更加绿色低碳的发展的新趋势,实现能源绿色低碳转型。
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新型储能技术的发展也将带来更方便快捷和环保的能源体验。洪仕宾认为,比如在电动汽车领域,随着储能技术的提升和成本的降低,电动汽车的续航能力将进一步提升,充电时间将缩短,使用体验将更方便快捷。在家庭储能方面,随着储能系统的普及和智能化水平的提升,家庭将能够更有效地管理和利用电能,降低电费支出。此外,储能系统还能在电力需求高峰期释放电能,为家庭提供稳定的电力供应。